第410章 舌辯江東

    

-

“所謂的水軍,當是士兵操行戰船,於江上與敵軍交戰,你口中所說的劉鑫的水軍,不過是陸上的軍隊,坐船渡水而已,這又有什麼好奇的?”

董昭眉頭又是一皺,他此時也搞不清劉鑫的水軍究竟是怎麼樣的,隻是孫策更懂水軍,他不免受到孫策的說法的影響。莫非劉鑫真的冇有水軍,隻不過是士兵坐船過海而已?

“吳侯的說法亦有道理,但這不過是吳侯的猜測而已,吳侯又怎知劉鑫的水軍不能於江上與江東水軍交戰呢?”

“如果吳侯猜錯了,後果不堪妄想,他日,劉鑫的水軍從廣陵行船,攻打長江對麵的曲阿之地,兵臨吳縣城下。吳侯可敢以己之猜測,來賭江東之命運。”

孫策心中一動,如果劉鑫使用這一招來對付他,也不是不可以的。

這時,在旁邊的周瑜突然開口:“董先生所言,並非冇有道理,但江東軍隊與劉鑫素無瓜葛,若貿然捲入其中,司空卻趁機將禍水東引,自己反而置於事外,豈不害死我們?”

董昭不知周瑜是誰,但周瑜敢在孫策麵前講話,顯然在孫策軍中地位不低。

“不知這位將軍如何稱呼?”在軍中,周瑜通常是將軍打扮,和張昭、張紘等不同。

“我乃周瑜周公瑾!”

“周將軍。”董昭向周瑜行了禮:“司空與劉鑫地盤接壤,又曾大戰一起,已是死敵,如何能置身事外?”

“劉鑫野心甚大,隻恐永不滿足,必會驅兵南下,司空與吳侯都是劉鑫的敵人,隻不過分了個先後而已。司空在先,吳侯在後,如今,司空與吳侯已唇齒相依,豈不聞唇亡齒寒?”

“若吳侯與司空結盟,兩軍兵力亦能與劉鑫相匹敵,足能與之相抗,則鹿死誰手,未必可知。若是吳侯不允,司空難擋劉鑫,恐怕會敗亡,吳侯將來亦難擋劉鑫,也會步司空後塵。還請慎重吳侯考慮一番。”

周瑜懟了董昭一句:“先生,司空大軍初敗,損兵折將,士氣不振,實力大為衰弱,反觀我江東軍隊,連戰均大捷,士氣高漲,士兵勇猛。和司空聯盟,對司空大有好外,對我江東軍,不過是微薄利益而已。”

“周將軍此乃謬論,司空大軍戰敗,不過暫時而已,今司空駐許都之兵就不下於五萬,拱衛周邊至少有三四萬兵馬,豫州乃人口聚集之地,司空隻需招募士兵,兵力至少十萬以上。”

“反觀江東之地,看著地域不小,實則都是荒涼之地,口眾分散,又有山民作亂。吳侯偏安一隅,兵力也不過三五萬,其將士雖曾擊破劉繇、王朗等,但難與我中原將士相比呀!”

王朗好話說儘,看到周瑜有貶低曹操之意,他也忍不住駁了起來。

“吳侯與司空,合則兩利,若不合,遲早為劉鑫各個擊破,今劉鑫已占徐州,淮南亦是唾手可得,待劉鑫大軍休整完畢,必會先攻下淮南,屆時,劉鑫可從淮南行船入江東,亦可從廣陵入江東,江東大危。”

孫策和周瑜微微一動,原來兩人以為有曹操擋著,孫策與劉鑫一時還不會發生衝突。可如今聽董昭說來,雙方之間的戰爭很有可能會突如其來,擋都擋不住。

此時孫策心裡在想,如果他與劉鑫之間隨時有可能爆發戰爭,那他就不得不提前做好準備。

“哈哈哈哈,這不過是先生的想法而已?”周瑜大笑起來:“劉鑫南下,首要目標便是攻打司空,而非我們江東軍,我料三年之內,劉鑫不敢對我江東用兵。”

“我江東軍上下勇猛無敵,又有三年時間的緩衝,一可攻破廬江、豫章及荊州之地,擴充實力。二則以全據長江南岸,以長江為防線,即便我江東軍單獨麵對劉鑫,也未必落於下風。”

董昭被周瑜的話氣得夠嗆,明明隻占了揚州三郡,卻口出狂言,說什麼拿下廬江、豫章,還要拿荊州,真是不知天高地厚。

“如若周將軍真認為江東軍能儘取廬江、豫章和荊州之地,今日結盟之事就當我冇說過,我即刻回許縣,三年後,若我還活著,或許能有幸看到孫家上下,被劉鑫屠戮而儘,頭懸於吳縣城門之上。吳侯,就此告辭了!”

董昭看似被周的話氣糊塗了,一時控製不住自己,從而口不擇言。實則他有他的考慮,如果孫策真有這種想法或真的無心結盟,這結盟之事註定會流產,再談下去也冇有用。

如果孫策心裡已被他剛纔的說辭說動,哪怕是一絲的動搖,也必定不會讓他轉身離開。董昭這招就叫以退為進。

果然,就在董昭即將轉身離去之時,周瑜叫住了他:“董先生,剛纔我不過戲言,你何必生氣?這事還冇談完呢?若你就這麼回去,該如何向司空交代。”

董昭停下腳步,轉過身子來:“我奉司空之命來此,自是儘心儘力,促成雙方結盟,但吳侯和周將軍屢屢信口開河,對此事漫不經心,既然如此,我還留在此地有何用?”

周瑜看到董昭似乎仍有怒意:“剛纔是我口無遮攔,還請先生不要放在心上。”

董昭這才緩了過來,回到了大堂中:“那吳侯的意思是?”

孫策看了看周瑜,顯然是想向周瑜問計,周瑜不慌不忙:“若是結盟,司空認為我江東軍該如何對付劉鑫呢?就算劉鑫窺視吳郡,我軍隻需穩守曲阿即可。”

董昭聽到周瑜的話,心知孫策和周瑜此時已有結盟之意,心中大喜。

“淮南地勢險要,絕對不能落入劉鑫手中,司空的軍隊鎮守豫州,難以兼顧淮南,吳侯可率大軍進軍淮南。有吳侯大軍在,劉鑫若攻豫州,吳侯可以淮南之兵進軍徐州。”

“若劉鑫出攻淮南,司空之兵從豫州出發,攻徐州淮北之地。如此一來,司空與吳侯兩邊牽製,劉鑫大軍再強,也無法繼續南下。”
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