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7章 遷治所?

    

-

“哈哈哈哈,這正是我把你找來的原因,孔璋,在報紙要向百姓發行,需組織一個報社,專門出版報紙所用。”

“在我的構想中,魏曹掾負責這報紙的印刷事宜,偉長負責售賣,而你是重中之重,負責報紙的內容。”

“印刷和售賣,魏曹掾和徐偉長有相關經驗,已是得心應手,但你這一塊你得自己琢磨一下。”

“這……”陳琳有些猶豫,畢竟他未做到類似的事情。

“這內容要遵守幾個原則,第一是必須有利於我們,對我們不利的訊息,堅決不允許出現在報紙上,例如我軍打了勝仗,你就可以寫篇詩賦歌頌我們的將士英勇;至於不利的訊息,例如有人造謠我軍殘殺百姓,這是造謠的訊息,你就不能登於報紙。”

“第二,要關乎即時的民生,例如春季可以刊登一些春耕的訊息等,秋季登一些秋收的訊息。”

“第三,訊息要準確、真實,不確定的訊息,就不要去登。”

……

劉鑫細細地講解,雖主要是講給陳琳聽的,但魏攸和徐乾也在認真聽。

“而具體的內容,你可以釋出一些官府政令、戰場上的訊息、百姓民生訊息、詩詞歌賦等均可以,甚至連話本故事也可以,但要有所分配,別隻發一類型的訊息。”

陳琳和徐乾一聽到可以發詩詞歌賦,立馬打起精神,兩人突然感覺到這比出書還好。報紙可是可能有上萬人看的。

“將軍,這……報社,是不是和書局一樣,必須找些人來專門寫這些內容?”

“孔璋所言極是,你確實需要學大漢書局,去招募一些專門寫各種內容的寫手,如果是官府下令,由魏曹掾下發一份即可,如果是寫手的文章,他們把文章交給你,由你來做最後的稽覈。記住,你一定要嚴加稽覈,嚴禁任何不利於我們的內容出現在報紙上。”

陳琳看到劉鑫說得很嚴肅,心裡暗暗囑咐自己,要注意這點。

“報紙之事重大,一開始時,我們不要發行太多,隻是在土垠城先印刷發行,一方麵是地方小,我們好控製,另一方麵,我會囑咐左子邑在各地建立造紙作坊和印刷廠,到時可以就地印刷,成本亦會降低很多。”

陳琳正想詢問發行後怎麼在外地賣,聽了劉鑫的話,才知道劉鑫早有安排。他明白劉鑫的意思,報紙一事先在土垠城試行,做好之後才往各地推廣。

劉鑫又把21世紀報紙的辦報理念給三人一一講解,講了近一個小時,把他累得夠嗆。三人聽明白後,就需要著手去處理。

……

幾大謀士,隻有荀攸在土垠城,劉鑫也常常找荀攸一起喝茶聊天。

“將軍,你是否記得兩年多以前的一件事情?”荀攸突然一問。

“什麼?”

“我聽聞兩年多前,將軍在土垠城舉辦晚宴,宴請眾人,當時我還在遼東,聽三叔言,沮公與喝醉了,曾言土垠城之名土裡土氣的。”

劉鑫想了半天,纔想起這事來:“好像是有這麼一回事,公達怎麼突然說起這事了?”

“將軍自從據右北平至今,已有八載,今據四州之地,霸業已成,不日亦將南下,爭奪中原。”

“如此基業擺在眼前,土垠城最初不過一小城,正如公與所說,土垠之名確實有些土氣了,配不上將軍的霸業。”

劉鑫頓時疑惑起來,荀攸多年在外征戰,少回右北平,怎麼突然提及此事了。

“四年前,我在土垠城,還曾去過將軍府上呢!可去年回土垠城,卻發現將軍府上似乎冇什麼變化。”

“公達,以你我的關係,有話你直說便是。”荀攸拐彎抹角,劉鑫都不耐煩了。

“將軍平日生活簡樸,可身份地位不一樣了,簡樸卻未必是件好事。四年之前,將軍不過就是右北平太守,而今已是征北將軍、幽州牧,亦被封縣侯,曹操迎迴天子,多半亦會封官來拉攏將軍。將軍這府邸卻顯得落魄了,不足以彰顯將軍的身份地位。”

“公達,莫非你想勸我修建將軍府?你知我無意在這方麵花費太多錢財,四州之地,僅幽州多年平穩,已呈繁榮之象,冀、並兩州因戰亂而荒涼,定北州更是如此,這些地方都需要投入錢財,加以建設,我處處缺錢啊!”

荀攸看到劉鑫哭窮,反而有點不好意思說下去了,便尷尬地笑了笑:“哈哈哈哈!將軍,全天下或許隻有你會嫌棄冀州荒涼。”

“如今的冀州確實不如幽州繁榮,但冀州底蘊仍在,人口眾多,將軍治理得當,幾年之後,冀州便能恢複生機,超過幽州。”

“鄴城更是人口密集,與邯鄲相距不遠,人口近二十萬。若將軍好好發展鄴城,鄴城未來人口達到五十萬亦未必可知。聽聞袁紹在鄴城生活奢侈,還建了皇宮。”

“土垠城本來隻是一個隻有一兩萬人的小城,發展到今日二十多萬人口,已是讓人難以相信,隻是再怎麼發展,恐怕也很難趕得上鄴城。”

“將軍可否考慮一下,將治所移至鄴城。一則鄴城人口多,更容易發展,二則靠近中原地區,對我軍南下很有幫助,有利於將軍吸納天下人才,對我軍日後治理地方更有幫助。”

劉鑫此時才恍然大悟,原來荀攸是希望他把治所移到鄴城去。

“土垠城太靠北地,距離中原太遠,得中原者得天下,將軍謀取中原,自是應該在中原一帶建都。”

劉鑫沉默了好一會兒,才說:“遷移治所,非同小可,需慎重考慮。”

“曆朝曆代,皆以中原為都,隻因中原的特殊地位,黃河、長江流域土地富饒,能養活一方之人。中原又處於我大漢的中央,有利於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之地進行治理。”

-